晚安語錄

5U文學網(wǎng) > 語錄 > 晚安語錄 > 文化常識高中語文積累官職,高中文學常識官職

文化常識高中語文積累官職,高中文學常識官職

| admin

古代官職升降文學常識

1.中國古代官員升降的文化常識

三省六部”制出現(xiàn)以后,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

官職的任免升遷常用以下詞語:(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

(2)除。拜官授職,提升官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而“左除”則是降級受職。(3)遷。

調(diào)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diào)三種情況。(4)謫。

降職貶官或調(diào)往邊遠地區(qū)。(5)黜。

“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6)去。

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diào)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diào)離屬于一般情況和調(diào)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7)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

(8)舉:提升官職,對無官人士的提拔。(9)陟:升遷。

指官吏的提升和進用。

2.古代文學常識

一、人的稱謂 二、古代職官 三、天文歷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舉制度 六、風俗禮儀 七、飲食器用 八、音樂文娛 九、文史典籍 十、目錄辭書 十一、古代軍制 1、人的稱謂 古代時人的稱謂 ·常見稱謂 ·特殊稱謂 ·中國古代姓氏 2、古代職官 古代職官一覽,以及解說 ·古代官職的一覽, 詳細解說 ·官職的任免升降 ·古代授官稱謂 ·古代兼代官職的稱謂 3、天文歷法 天文歷法 ·星宿名稱 ·歷法 ·二十八星宿 4、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稱謂 ·古代地理,稱謂 5、科舉制度 古代科舉的詳細解說 ·科舉制度一覽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發(fā)展 6、風俗禮儀 我國傳統(tǒng)習俗 ·風俗禮儀,傳統(tǒng)節(jié)日,稱謂等 7、飲食器用 古代飲食器用 ·古代的飲食與器用 8、音樂文娛 【五聲】也稱“五音”,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zhi)、羽五個音級。

五聲與古代的所謂陰陽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樸素的理論形式一樣,是我國早期整體化的美學觀,被西方人看作是整個東方音樂的基本形態(tài)。

·古代音樂文娛 9、文史典籍 【四書】 【五經(jīng)】 【六經(jīng)】 【十三經(jīng)】 【三字經(jīng)】 【千字文】 【千家詩】 【唐詩三百首】 【文選】 【古文觀止】 【古文辭類纂】 【二十四史】 【史記】 【資治通鑒】 【太平廣記】 【詩文集的命名方式】 【史書編寫方式】 ·文史典籍 10、目錄辭書 辭書介紹 ·目錄辭書 11、古代軍制 古代軍制一覽 ·古代軍制 常見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nèi),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2)用于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

(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

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

名、字與號的根本區(qū)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

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生,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陸游號放翁,文天祥號文山,辛棄疾號稼軒,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楊萬里號誠齋,羅貫中號湖海散人,關漢卿號已齋叟,吳承恩號射陽山人,方苞號望溪,吳趼人號我佛山人,袁枚號隨園老人,劉鶚號洪都百煉生。 【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

如稱陶淵明為靖節(jié)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范文正公,王翱為王忠肅公,左光斗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而稱奸臣秦檜為繆丑則是一種“惡謚”。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昆山亭林鎮(zhèn)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

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lián):“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nóng)常熟世間荒。”上聯(lián)“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lián)“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nèi)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梅花嶺記》有“經(jīng)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句,“經(jīng)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少保”則是文天祥的官職。

《與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司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

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

3.古代官職升降用語

一、古代官職任免升降的術語

關于任職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贈(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薦、舉(多用于布衣作官)、點(用于口語)。

關于提升職務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級到譏級)、進(用于較高職務追加)、起復(恢復原職務)、超遷。

關于降級免職的:罷、免、解(因非嚴重過失而解除職務)、貶、謫(因過失而降級)、革、褫(撤職查辦)、開缺(奉命或自請解除職務)、致仕(帶職退休)、左遷(降級使用)。

關于調(diào)動職務的:移、調(diào)、徒、量移(調(diào)的比原職稍好)、補(由候補而正式上任)

關于 *** 的:領(以本官兼較低職)、攝(暫時兼任比本官高的職務)、權(臨時代職)、行(代行某職而尚無此官銜)、(代替無本官的職務)、護(原官短期離職,臨叮守護印信)

二、古代官職變動用詞

1、除,任命、授職,一般指免去舊職、授予新職。如文天祥《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如果是“左除”,則是降級授職之意。

2、賞,是由皇帝特旨頒布,賜予官職、官銜或爵位。如《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

3、擢,既由選拔而提升。課文《海瑞傳》:“是瑞已擢嘉興通判,坐謫興國州判官?!?

超擢則是越級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譚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等同參預新政”。

4、遷,改官。用法較復雜,常見的有三種情況。一是升遷,如《海瑞傳》:“遷淳安知縣。”海瑞由原教諭官提升為知縣。二是改任,相當于轉調(diào)原職品級的官職,如《張衡傳》:“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毙侣毺妨钆c舊職郎中官職級別相同。三是降職,即“左遷”。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奔粗副唤禐榻菟抉R。

5、徙,改任官職,多指一般的調(diào)職。《張衡傳》:“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奔凑f張衡所居官職一直未得到改任。

6、謫,官吏降級,相當于貶。白居易《琵琶行》:“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當潯陽城?!?

7、拜,授予官職,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職。《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薄稄埡鈧鳌罚骸肮囂卣靼轂槔芍?。”

8、出,指出京受任。《張衡傳》:“永和初,出為河間相”中的“出”,就是指張衡離京任河間王的相。

9、去,卸職?!稄埡鈧鳌罚骸白匀ナ仿殻遢d復還。”這里的“去”,就是卸職之意。

10、黜,廢免,革職免官?!肚袀鳌罚骸扒洒?,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

要注意,“黜”與“貶謫”相同,但有區(qū)別,貶謫是出自皇帝的詔令,黜有時則是上司對下屬官員的處分,《書博雞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臺臣”以對“臧使者”的處分。

11、放,放逐。如《史記·屈原列傳》“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中的“放”就是貶謫放逐的意思。

“放”有時也指京官調(diào)任外地,如《譚嗣同》“即放寧夏知府,旋升為寧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遷,指官吏的提升和進用。如諸葛亮《出師表》:“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薄摆臁奔粗柑嵘瓦M用。

“陟”常和“黜”連用表示人材的進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韓愈《送李盤谷序》:“理亂不知,黜陟不聞。”

13、奪,罷官免職。如《書博雞者事》“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

14、罷,革除官職?!稌╇u者事》“又投間蔑污使君,使罷”中的罷是指被革去了官職。

15、復,恢復舊職。《書博雞者事》中“為復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復”指重新任命,恢復舊職的意思。

4.哪些古漢語詞表示授予官職【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現(xiàn)

我也是從其他網(wǎng)頁上查的. (一) 表示任命,授予官職 ①拜 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除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除”是去舊職授新職.(《〈指南錄〉后序》) ③授 賈雨村授了應天府.(《紅樓夢》第四回) ④賞 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譚嗣同傳》) 說明:“授”從授予印等物而來,“賞”從獎勵而來,有賜予官職、爵位義. ⑤封 未有封侯之賞.(《鴻門宴》) ⑥贈 贈謚美顯,榮于身后.(《五人墓碑記》) 同是君主授予,生時為“封:,死后為”贈.”封“也有用于授予土地方面的,如“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六國論》). ⑦通籍 通籍后,俸去書來.(《黃生借書說》) “通籍”,出任、做官. ⑧守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守”為任命,意為“任……太守”,同理,“總督兩廣”即“任兩廣總督”. (二)表示提升官職 ⑨升 既而胡即放寧夏知府,旋升寧夏道.(《譚嗣同》) ⑩遷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張衡傳》) 說明:“遷”一般指升官,但也有作一般調(diào)動講的,如“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也有作降職遠調(diào)的,如“遷客騷人”(《岳陽樓記》). {11}擢 奏對稱旨,超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 “擢”為提升,“超擢”為破格提升.(《譚嗣同》) {12}陟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陟”本為上升之意,此處為提升(官職).(《出師表》) (三)表示降(貶)低官職 {13}左遷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琵琶行》) {14}謫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15}遷謫 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琵琶行》) {16}放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17}出官 予出官二年.(《琵琶行》) 說明:古代,右表示高貴的位置,左表示較低的位置,故“左遷”為貶官降職;“遷謫”側重于“謫”,即降官遠調(diào);“放”有流放、放逐義,從色彩上講,是貶職;“出官”是貶職調(diào)離,而“出為河間相”(《張衡傳》)的“出”為出任(地方官) (四)表示一般調(diào)動 {18}徙 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張衡傳》) {19}調(diào) 婿竟不調(diào).(《記王忠肅公翱事》) {20}改 后公改兩廣,太監(jiān)泣別.(《記王忠肅公翱事》) {21}轉 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張衡傳》) 說明:“徙”是遷移之意,此處引申為調(diào)動;“改”為改換、調(diào)換 (五)表示辭官 {22}辭 輕辭古之天子.(《五蠹》) {23}讓 古之讓天子者.(《五蠹》) {24}乞骸骨 上書乞骸骨.(《張衡傳》) 說明:“辭”是辭退;“讓”是禪讓;“乞骸骨”,年老而申請退休.。

5.關于文言文中古代官職升遷以及貶謫的問題文言文中常用的表官職變動

【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現(xiàn)以后,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后序)中的“于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3)擢.提升官職,如《戰(zhàn)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遷.調(diào)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diào)三種情況.為易于區(qū)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diào)叫轉遷、遷官、遷調(diào),離職后調(diào)復原職叫遷復.(5)謫.降職貶官或調(diào)往邊遠地區(qū).《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中的“謫”就是貶官.(6)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diào)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diào)離屬于一般情況和調(diào)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6.古代官職的知識

以?h、唐、宋、明、清?櫓? 大體分秦?h丞相制、隋唐三省制、明清?乳w制。

?h代官制 中央?嗔??,藩?匚壞吐??? 有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槿?徘渲啤5胤焦彩藎摯ぁ⒖h、鄉(xiāng)、亭、里。 丞相:輔佐皇帝,治理全?┫嘀略O九卿。

-?h朝初年,丞相有?r亦稱相??。?-?|?h光武帝?r,一切政??,笓峡槪盔???,尚?釹喈?於西?h初年的丞相。 太尉: -武帝?r,?⑻?靖?櫬笏抉R,由大?④?兼領。

-西?h晚年,大司馬大?④?成???際掌握政?嗟娜恕? ?h朝的官制,除了在地方上設置王??、??猓?綴醵汲幸u秦制。 中央 *** 的最高官?T是丞相。

次于丞相的是御大夫,其??脹ǔJ槍倮艫謀O察?C關。而掌管全??事的是太尉。

這三種官吏通稱?欏溉?埂U乒莧??政的是治粟?仁豐岣拿?櫬筠r(nóng)令,?h武帝?r又改名?櫬笏巨r(nóng),相?於現(xiàn)在的?政部長。掌管?宜痙ǎ?Q罪刑的是廷尉?h文帝?r代有名的廷尉???之,遵照律法推?誘?,草x試S天子?y?硎怯忻墓適??? 魏?x官制 三省六官形成,天子親信,私?僬???? 三省(六官)尚?嚎?理庶政 中?涸t命?C要 門下:獻納諫正 -三省長官原?榛實塾H信,后演?成?櫓醒??際?陶普??? -北周依周禮設置六官,是隋唐以后六部之由?懟? 隋唐官制 三省(六部)中??Q策?C?? 門下:??駁?C?? 尚??絳?C?? 就制度言,三省的長官,皆?樵紫?,有剩縯合議於政事堂,???嘣陟噸??、视懶。?后?碇?u演?,尚??W射?有「?⒅?隆?、「同郑盔門下三品」等?,才可入議政事。

地方官制?榭?、縣二?,后?櫚饋⒅蕁⒖h三?。 唐朝群相制發(fā)展?過五??階段,即:三省長官均?宰相;只有侍中、中?睢⑼?T下三品、同中?T下平章事才是宰相;非侍中、中?疃鵂?相者,需加“同平章事”方?宰相;中唐以后,“使相”出現(xiàn);唐朝后期又出現(xiàn)了“?認唷薄H合嘀頻陌l(fā)展既與??r的行政體制和運行?C制的?遷息息相關,又與皇?嗯蠣?、相?嘞?p緊密相連。

宋遼金官制 中央文武分?啵?韌夤僦聘撓夢娜?,??啻?櫸窒鰲? 地方官制?槁貳⒅蕁⒖h三?,長官由朝臣兼任。 二府:宰相:掌政事(首相:用平章事,副相:?⒅?攏┲魑氖虜荒苓^???政,也?o?喔深A?政。

?忻蓯梗很?事 三司使(?舨克盡Ⅺ}鐵司、度支司):?政。 諫院及御史臺:監(jiān)察,諫院和御史臺?ο?嗟鬧坪忸H大。

宋朝的官制,分?榫牌罰科酚衷俜終c??,也就剩磕九瀑E⒄牌貳?陌似貳⒄似罰源祟?推,共有十六?。 演?: 神宗?r:改用尚?笥?W射居相?,罷三司,?政納入尚??舨浚?娜?嚳至⒆?成文武分?嘀啤? 南渡以后:?h去三省長官的?稱,?⒆笥?W射改稱?樽笥邑┫啵浦?。

螽?於唐制。 遼分北面官和南面官:北面官主番事,南面官治?h人。

金?t仿宋制,海陵王?r,施行尚?皇≈疲?槲?皇≈浦??? 元代官制 中?。赫評碚???忻茉海褐?? 主要承襲宋代的文武分?嘀??? 仿金的一省制,?U尚?c門下,留中?。

?K移六部於中?∠攏棺罡噠??C???畝嘣??橐輝?? 宰相仍?槎噯?K制,除中??槭組L外,左右丞相等均可??Q?????? 明代官制 行君主?V??? 六部:直接聽命於皇帝。 -明自?U除丞相后,逐?u形成?乳w制,由皇帝兼??相?啵芯?V?,是郑盔政治重毴上的一大??革。

-明初六部地位原不高,?U丞相后,提升六部地位,直接聽命於皇帝,?成一種?裁的體制。 ?乳w: -仿宋制,置殿閣大?W士,?漕???。

-成祖?r,大?W士得??C?H,正式有?乳w之名。 -仁宗、宣宗以后,皇帝多不親政,閣??u重,超越六部,制度日?完?洹? -大?W士只有「票?M」??,一??Q定仍在皇帝,?嘞捱h較丞相小,所以?乳w大?W士究與丞相不同。

明朝的中央官制不設宰相,改設?乳w,以便皇帝???大??,達到君主?V頻哪康摹R??]設宰相,所以明朝初期便設立殿、閣大?W士,?榛噬喜?M文墨,提出意?供皇帝?⒖肌?明成祖?r,大?W士開始可以?⑴c?掖笫碌撓??,?K有了正式「?乳w」的名稱。 明仁宗之后,皇帝大多不再親自?理政事,?乳w的?嗔?u?u加重,甚至超越六部,制度也越?碓酵?洹km然是閣?嘣街?,胆鹤l?W士?是只有「票?M」的?嗔?,也就??⒁庖???在一??????l上,再貼在奏章上,呈給皇帝看,一切的?Q定?是在皇帝,?嗔 h比以往的丞相小。

清代官制 清初:大致沿襲明代,雍正?r始設置??C?。 -六部:直接聽命於皇帝。

-?乳w:??噙h不及明代。 -議政王大臣:???鍘? 清初?乳w與明不同: -?⒋?W士的官秩提高?檎黃貳? -成?T?M?h各半,首揆由?M人出任。

-清代的?乳w大?W士雖然官秩提高,但??噙h不及明代。 ??C?: -初因議政王大臣不諳??眨?乳w又易??C密,故設此?C??。

-選王公、大臣?檐??C大臣,掌理?C密重?眨?u至取代閣?啵?櫓醒胱罡?Q策?C??,與?乳w一?櫻?]有直接向六部及各省發(fā)布命令的?嗔Γ皂?秉命於皇帝。 清朝的中央官制,大致沿用明代的制度。

但?乳w大?W士的???s比不上。

7.古代官職升降用語

一、表示任職的: 1、任:擔當,擔任。

2、征:由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 3、授:給予官職。

4、拜:授予官職,任命。 5、舉:推薦,推舉,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

6、起:重新啟用,任以官職。 7、簡:任命,選拔。

8、進:出來做官。 9、拔:提升沒有官職的人。

10、辟(音b):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薦舉,任以官職。 11、賜:賞賜有功之臣以爵位。

12、除:任命、授職,一般指免去舊職授予新職。 13、選: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

14、復:恢復原職務。 15、仕:做官。

二、表示升職的: 1、升:升官。 2、陟:進用,升職。

3、擢:由選拔而提升。 4、遷:調(diào)動官職,一般是提升調(diào)用。

但左遷則是指降職、貶官。 5、徙:升職。

6、超遷:越級破格提升。 7、加:加封,即在原來官銜上增加某種榮銜,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權。

8、拔:提升沒有官職的人。 9、提:提拔。

10、晉、進:晉升官職,提高職位或級別。 三、表示降職、免職的: 1、貶:降職。

2、謫:被罰流放或降職。 3、出:離開京城外調(diào),一般指貶官(與入相對,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為榮)。

4、左遷:降職(貶官)。 5、放:特指京官改任外官(地方官),也指貶官流放。

6、遷:流放,放逐。 7、奪:削除。

8、黜:官員因過失而解除職務。 9、竄:放逐、貶官。

10、免:罷免官職。 四、表示 *** 的: 1、領:本職之外兼較低它職。

2、假:暫時代理。 3、行:代理官職。

4、署:指代理無本官的職務。 5、兼:同時掌管,兼任。

6、權:暫代官職。 7、判:高位兼低職。

8、攝:暫代官職。 五、表示職位調(diào)動的: 1、調(diào):調(diào)動官職。

2、轉:轉任,平調(diào)。 3、徙:調(diào)動官職。

4、改:改任官職。 5、補:補任空缺官職。

6、遷:調(diào)動改派,調(diào)職。 7、累遷:表示多次調(diào)動。

8、出:京官外放,與放意思相近。 六、表示辭官、退休的: 1、告老:官員年老辭職。

2、解官:辭去官職。 3、乞骸骨:古代官吏請求退職,意思是使骸骨歸葬故鄉(xiāng)。

4、請老:古代官吏請求退休養(yǎng)老。 5、乞身:古時認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軀體不再由自己支配,因此稱請求退職為乞身。

6、移?。荷蠒Q病,為做官者請求退職的委婉語。 7、謝病:托病引退或謝絕賓客。

古代文化常識官職

1.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內(nèi)容簡介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是1961年王力教授受教育部委托主編的《古代漢語》教材中的一部分(第八、九單元的通論部分)?!豆糯鷿h語》書稿的原始基礎是 1959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漢語講義》。講義分為文選、常用詞和通論三個部分,由北京大學中文系王力、林燾、唐作藩、郭錫良、曹先擢、吉常宏、趙克勤、陳紹鵬等先生編寫。《古代漢語》在這部講義的基礎上,進行了大幅度的增刪改寫,凡四易其稿,但是講義的體例和基礎內(nèi)容都被繼承下來。根據(jù)教育部當時的委托,對講義進行修訂的編寫組同樣分為文選、常用詞和通論三個部分。通論部分的執(zhí)筆人是馬漢麟(南開大學)、郭錫良(北京大學)和祝敏徹(蘭州大學)諸先生。當時每一篇稿子都經(jīng)過集體編寫組內(nèi)討論,組外(即北京師范大學的蕭璋、許嘉璐,人民大學的劉益之,北京大學的趙克勤、吉常宏諸先生)傳觀并簽注意見,最后由主編王力教授定稿。這個定稿比起《古代漢語》最初的兩稿已經(jīng)是有了根本性的變化。定稿后,丁聲樹、朱文叔、洪誠、殷孟倫、陸宗達、張清常、馮至、魏建功、姜亮夫、葉圣陶諸先生都曾審閱并提出書面修改意見,其中尤以姜亮夫和葉圣陶先生的修正內(nèi)容為多。1980年和2004年,這部書稿分別在王力教授和郭錫良教授主持下進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大的修訂。2008年,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在原稿的基礎上,請美國漢學專家劉樂園(Lewis Eden)以近世考古學、史學新發(fā)現(xiàn)為依據(jù),對這部書稿做出了全面的第四次修訂。

2.中國古代官員升降的文化常識

三省六部”制出現(xiàn)以后,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

官職的任免升遷常用以下詞語:(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

(2)除。拜官授職,提升官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而“左除”則是降級受職。(3)遷。

調(diào)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diào)三種情況。(4)謫。

降職貶官或調(diào)往邊遠地區(qū)。(5)黜。

“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6)去。

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diào)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diào)離屬于一般情況和調(diào)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7)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

(8)舉:提升官職,對無官人士的提拔。(9)陟:升遷。

指官吏的提升和進用。

3.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qū),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qū)。曹操《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指潼關以東地區(qū)。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qū)。《赤壁之戰(zhàn)》:“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

【關中】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qū)稱為關中?!而欓T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西域】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qū)?!堆闶幧健罚骸鞍次饔驎?,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

【嶺嶠】五嶺的別稱,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等五嶺?!恫刹菟帯罚骸皫X嶠微草,凌冬不雕。”(這里特指兩廣一帶)。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朔”,泛指北方。《采草藥》:“朔漠則桃李夏榮?!薄赌咎m詩》:“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彼窔庵副狈降娘L。《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仍舊迎著朔風回來”,指北風。

【百越】又作百粵、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 *** 粵各地,統(tǒng)稱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qū)?!哆^秦論》“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藥》“諸越則桃李冬實”。

【五岳】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秹粲翁炖岩髁魟e》:“勢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qū)?!蹲笾乙愎菔隆罚骸班l(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

【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qū)的三位官員,后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qū)?!稄埡鈧鳌罚骸昂馍偕茖傥?,游于三輔?!薄队浲踔颐C公翱事》:“公一女,嫁為畿輔某官某妻?!彼逄埔院蠛喎Q“輔”。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qū)。項羽滅秦后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端投派俑问裰荨罚骸俺顷I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區(qū)域。秦統(tǒng)一天下設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稱,明清稱府?!哆^秦論》“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赤壁之戰(zhàn)》“已據(jù)有六郡,兵精糧多”。

【州】參見“郡”條?!堵≈袑Α罚骸白远恳褋?,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薄冻啾谥畱?zhàn)》:“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道】漢代在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設道,這是一種行政特區(qū),與縣相當。唐代的道,先為監(jiān)察區(qū),后演變?yōu)樾姓^(qū),是州以上一級行政單位。明清在省內(nèi)設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區(qū),而巡道只有監(jiān)察區(qū)性質(zhì)?!蹲T嗣同》“旋升寧夏道”,這里的“道”,指道的長官。

【路】宋元時期行政區(qū)域,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秢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队薰粕健罚骸爸竿ㄔツ希_于漢陰。”“漢陰”指漢水南面?!兜翘┥接洝罚骸疤┥街?,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薄队伟U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古稱別稱】如南京又稱建康、金陵、江寧、白下?!读赐鳌罚骸皣L奉命至金陵?!薄恫∶佛^記》:“江寧之龍蟠……皆產(chǎn)梅?!薄睹坊◣X記》:“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執(zhí)至白下。”又如揚州稱廣陵、維揚,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煙花三月下?lián)P州?!苯纭稉P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痹偃绾贾莘Q臨安、武林,蘇州稱姑蘇,福州稱三山,成都稱錦官城?!读赐鳌罚骸坝嘧x《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薄洞阂瓜灿辍罚骸皶钥醇t濕處,花重錦官城?!薄?;指南錄;后序》:“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

4.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大收集要注意什么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 (1)自稱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內(nèi),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2)用于介紹或作傳。

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 (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

如“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

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qū)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生,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陸游號放翁,文天祥號文山,辛棄疾號稼軒,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楊萬里號誠齋,羅貫中號湖海散人,關漢卿號已齋叟,吳承恩號射陽山人,方苞號望溪,吳趼人號我佛山人,袁枚號隨園老人,劉鶚號洪都百煉生。

【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jié)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范文正公,王翱為王忠肅公,左光斗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

而稱*臣秦檜為繆丑則是一種“惡謚”。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

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昆山亭林鎮(zhèn)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 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lián):“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nóng)常熟世間荒?!?/p>

上聯(lián)“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lián)“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解。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nèi)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

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

《梅花嶺記》有“經(jīng)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句,“經(jīng)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少保”則是文天祥的官職。 《與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

“司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被稱為柳屯田;蘇軾曾任端明殿翰林學士,被稱為蘇學士。

【稱爵名】《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梅花嶺記》“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鐸被封為豫親王。

《柳敬亭傳》“寧南南下,皖帥欲結歡寧南,致敬亭于幕府”,寧南是明末左良玉爵號寧南侯的省稱。再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xiāng)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稱;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鄭國公,故世稱魏鄭公;名將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因功封爵汾陽郡王,世稱郭汾陽;大書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司馬光曾封爵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劉基封爵誠意伯,人們以誠意伯相稱。

【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赤壁之戰(zhàn)》:“豫州今欲何至?”因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

再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稱孔北海;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h丞,世稱駱臨海;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世稱賈長江,他的詩集就叫《長江集》。 【兼稱】如《游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

5.古代文化常識

【古代天文】 【四象】古人把二十八宿分東、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為四種動物形象,叫作四象。

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龍,故而稱為東蒼龍;北方七宿似蛇、龜出現(xiàn)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稱為北玄武;西方七宿猶猛虎躍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稱為西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飛翔的朱雀,出現(xiàn)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稱為南朱雀。 【月亮的別稱】 月亮是古詩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寫的對象。

它的別稱可分為:(1)因初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 (2)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

(3)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4)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5)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桂魄。 (6)因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宮殿,故稱廣寒、清虛。

(7)因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 (8)因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

(9)因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 【古代地理 】 【江河】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如《鴻門宴》:“將軍戰(zhàn)河南,臣戰(zhàn)河北。” 《過秦論》: “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祭妹文》“先塋在杭,江廣河深”,此處“江”即指長江,“河”則指運河。 【西河】又稱河西,黃河以西的地區(qū)。

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會于西河外澠池?!?《過秦論》:“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p>

【江東】長江以東。 如李清照詩云:“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p>

《赤壁之戰(zhàn)》:“兼仗父兄之烈,割據(jù)江東。” 【江左】即江東。

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 《群英會蔣干中計》:“即傳令悉召江左英杰與子翼相見?!?/p>

【江表】長江以南地區(qū)。 《赤壁之戰(zhàn)》:“江表英豪,咸歸附之。”

【江南】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qū)域因時而異。 白居易詞云:“江南好,風景舊曾諳?!?/p>

王安石詩云:“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 還。” 【淮左】淮水東面。

《揚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在淮水東面。 【山東】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shù)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下面是以崤山為標準的“山東”。

如《漢書》曾提到“山東出相,山西出將”。 《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p>

《過秦論》:“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qū),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qū)。

曹操《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敝镐P以東地區(qū)。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qū)。 《赤壁之戰(zhàn)》:“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

【關中】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qū)稱為關中。 《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p>

《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紀年法】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數(shù)來紀年?!读A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p>

(2)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

此后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紀年。如《琵琶行》“元和十年”。

(3)干支紀年法。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4)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

《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 【紀月法】我國古代紀月法主要有三種: 序數(shù)紀月法。如《采草藥》:“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p>

地支紀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

如杜甫《草堂即事》詩:“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紀月法指農(nóng)歷十一月。 時節(jié)紀月法。

如《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薄懊隙贝r(nóng)歷十月。

【紀日法】我國古代紀日法主要有四種: 序數(shù)紀日法?!俄椉管幹尽罚骸叭逯梗髟掳雺??!?/p>

“三五”指農(nóng)歷十五日。 干支紀日法。

如《肴之戰(zhàn)》:“夏四月辛巳,敗秦軍于肴?!薄八脑滦了取敝皋r(nóng)歷四月十三日 月相紀日法。

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

【紀時法】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 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是根據(jù)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時、日入、黃昏、人定。

如《孔雀東南飛》:“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薄把傺冱S昏后,寂寂人定初?!?/p>

地支紀時法。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

人的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 (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nèi),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2)用于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

(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

。

高中語文有關官職的所有知識點

古代官職:

中央官職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jiān)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設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后世又演變?yōu)槿×恐?。三省為中書?。Q策)、門下省(審議)、尚書?。▓?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明代內(nèi)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nèi)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學、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漢以太常、光祿勛、衛(wèi)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nóng)、少府謂之九寺大卿。歷代略有變動,迄于清皆因之。

(1)光祿寺:掌宮廷宿衛(wèi)及侍從,北齊以后掌膳食帳幕,唐以后始專司膳。

(2)太仆寺:掌輿馬畜牧之事,北齊始曰太仆寺,清光緒改革官制時并入陸軍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漢改太常,掌宗廟禮儀,至北齊始有太常寺,清末廢。

(4)宗正寺:明清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獄案件審理,秦漢為廷尉,北齊為大理寺,歷代因之,清為大理院。

(6)衛(wèi)尉寺:掌門衛(wèi)屯兵,北齊改為衛(wèi)尉寺,隋改為軍器儀仗、帳幕之類,明廢,清有鑾儀衛(wèi)。

(7)鴻臚寺:秦曰典客,漢改大鴻臚,掌贊導相禮。鴻,聲也,臚,傳也,傳聲贊導,故曰鴻臚。至北齊曰鴻臚寺,清未廢。

(8)少府寺:掌山澤之事,后又掌宮中服飾衣物、寶貨珍貴之物,隋改為監(jiān),歷代因之,明始廢。

(9)太府寺:即大司農(nóng),掌錢谷金帛諸貨幣。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等。

地方官職

秦漢主要行政區(qū)是郡??さ拈L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qū)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zhèn)。設節(jié)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jiān)察區(qū),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jiān)察區(qū),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

【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現(xiàn)以后,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遷常用以下詞語:(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2)除。拜官授職,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3)擢。提升官職。(4)遷。調(diào)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diào)三種情況。(5)謫。降職貶官或調(diào)往邊遠地區(qū)。(6)黜?!镑怼迸c“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diào)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diào)離屬于一般情況和調(diào)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于宰相通稱,簡稱“相”。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后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nèi)相”之稱。明清時奉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魏晉以后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于戰(zhàn)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zhàn)后即廢除。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zhí)”。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御史】本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于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左徒】戰(zhàn)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后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guī)諫皇帝、舉薦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nèi)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后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兩漢以后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后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

【侍中】原為正規(guī)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后,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郎中】戰(zhàn)國時為宮廷侍衛(wèi)。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后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漸成為地方官員。

【令尹】戰(zhàn)國時楚國執(zhí)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于丞相。明清時指縣長。

【都尉】職位次于將軍的武官。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zhàn)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

【節(jié)度使】唐代總攬數(shù)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后內(nèi)地也遍設,造成割據(jù)局面,因此世稱“藩鎮(zhèn)”。

【經(jīng)略使】也簡稱“經(jīng)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并置。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jīng)略,官位高于總督。

【刺使】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極地方長官,地位略次于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

【校尉】兩漢時期次于將軍的官職。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里正】古代的鄉(xiāng)官,即一里之長。

【里胥】管理鄉(xiāng)里事務的公差。

【都尉】職位次于將軍的武官?!蛾惿媸兰摇罚骸瓣惿孀粤閷④姡瑓菑V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zhàn)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彼逄茣r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卑拙右桩敃r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jié)度使】唐代總攬數(shù)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后內(nèi)地也遍設,造成割據(jù)局面,因此世稱“藩鎮(zhèn)”?!都t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并京營節(jié)度使王子騰?!?

【經(jīng)略使】也簡稱“經(jīng)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陜西經(jīng)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jīng)略,官位高于總督。如《梅花嶺記》“經(jīng)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后曾任七省經(jīng)略,駐扎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冻啾谥畱?zhàn)》:“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中國古代常見官職一覽表

尹 史 卿 宰 尉 令 丞

卿士 太史 左史 右史 司徒 司馬 司空 司寇 職方

太師 太傅 大保 少師 少傅 少保 太宰 少宰 六卿

封人 工正 相國 庶長 令尹 柱國 公主 駙馬 三公

丞相 宰相 御史 太尉 九卿 太仆 廷尉 宗正 少府

將軍 洗馬 大夫 博士 郎中 侍郎 中郎 議郎 令史

尚書 六曹 合閣 仆射 侍中 內(nèi)史 刺史 州牧 別駕

主薄 郡守 太守 長史 從事 督郵 縣令 縣尉 三老

亭長 列侯 主事 三省 行臺 都督 錄事 護軍 可汗

六部 三館 學士 總管 元帥 留守 判官 巡檢 提刑

提轄 通判 孔目 押司 大人 內(nèi)閣 廠衛(wèi) 太監(jiān) 都司

知府 親王 總督 巡撫 監(jiān)司 州判 知縣 提督 總兵

參將 散官 流內(nèi) 流外 貝勒

大良造 左丞相 右丞相 大司徒 大司空 御史臺

大司馬 郎中令 大司農(nóng) 大將軍 執(zhí)金吾 中郎將

尚書省 尚書令 結事中 京兆尹 左馮翊 右扶風

關內(nèi)侯 中書省 中書令 門下省 秘書省 樞密使

員外郎 著作郎 國子監(jiān) 節(jié)度使 招討使 都點檢

觀察使 按察使 衍圣公 大學土 宣政院 集賢院

軍機處 翰林院 欽天監(jiān) 內(nèi)務府 布政使 未入流

稅務司 資政院 咨議局 國務院 樞密院

三閭大夫 御史大夫 司隸校尉 將作大匠 諫議大夫

光祿大夫 繡衣直指 監(jiān)察御史 同平章事 參知政事

翰林學土 中書舍人 都指揮使 欽差大臣 牛錄額真

參贊大臣 總稅務司 海軍衙門

典農(nóng)中郎將 北洋通商大臣 南洋通商大臣

古代秘書官制簡介

主書:戰(zhàn)國時魏國為國君保各種文字資料的人員。

御史大夫:秦朝時負責監(jiān)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國家重要圖冊、典籍,代朝廷起草詔命文書等。西漢時,御史大夫與丞相、太尉合稱三公。丞相缺位時,往往由御史大夫遞補。晉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負責文書工作。

令史:漢代郎以下負責文書工作的官職。分:蘭臺令史、尚書令史。隋:唐以后,令史變?yōu)槿 ⒘坑放_低級事務員的稱謂。

宰相:封建時代“宰相為君主之幕僚長?!毕喈斢诂F(xiàn)在的秘書長。

諫議大夫:西漢時稱秘書工作人員的諫大夫。東漢時改稱諫議大夫。隋、唐時錄屬于門下省,職責是侍從和規(guī)諫。宋代設諫院,遼金沿置,明代廢除。

黃門侍郎:西漢時在宮內(nèi)內(nèi)服務的郎官。東漢時黃門侍郎為專職,職責是侍從皇帝,傳達詔命。南朝以后黃門侍郎負責掌管機密文件。

左右曹:漢代處理皇帝文書的官職。這種官職不是專職,而是加職。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處理皇帝的文書。

譯官令 九譯令:漢代設置的翻譯官,負責翻譯異國來信之語言。相當于當代的外文秘書。

符寶郎:東漢時掌管天子印璽及符節(jié)的官。

御史中丞:漢代御史大夫的下屬官員,負責中央館、圖書館,處理直達君主的一切奏章,監(jiān)督在外行使巡察權的各部刺史等。漢以后御史中丞為御史的長官,與司隸校尉國為最有權威的督察官。

從事:漢代刺史的佐吏,如別駕、治中、主簿等都為從事。當時各郡國也有從事。

書佐:漢代主管文書的小吏。像功曹書佐、典郡書佐等,負責起草和繕寫文書。

尚書:尚書是主管文書的意思。漢代在宮廷中主管文書的官稱為尚書。

二千石曹尚書:漢代郡國守相的官傣為二千石,古習慣上稱地方行政長官為二千石。那時尚書是分曹辦事,分管郡國守相文書的尚書被稱為二千石曹尚書。

三公曹尚書:東漢時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那時尚書是分曹辦事,分管三公職掌的文書的尚書被樂為三公尚書。

尚書令:尚書的主管為尚書令。隋、唐時逐漸形成以尚書為尚書省長官的制度,這樣尚書令就不是主管文書的官,而是中央行政監(jiān)督各部門的最高首長。

丞相:秦、漢時期定的制度。以丞相為輔佐皇帝的最重政務長官,與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漢代初期有時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明初亦說左右丞相,不久即廢,此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中書令:漢武帝時以宦官充任,職掌傳宣詔令。曹丕即位后設中書監(jiān)及中書令,監(jiān)令同等,其權任相當于宰相,習慣上監(jiān)在令前。隋、唐以后,中書監(jiān)廢止,只存中書令。

中書監(jiān):魏時曹丕即位后所設,與中書令同等權位。

中書省:魏晉以后,尚書令之權被中書監(jiān)、中書令所代,開始以中書省為中央總機構。至梁、陳時,中書省內(nèi)部事務官中有中書舍人五人,領主事十人,書吏二百人。

中書舍人:唐、宋時中書舍人是相當尊貴的官職。明代設中書科中書舍人,僅掌書寫誥敕等事,官階從七品。開始名為中書省直省舍人,后固中書省廢而改稱中書科中書舍人。中書舍人不為人重視,僅作為外觀裝點而已。其中有以工書得名實際擔任繕寫者,清仍其制,一般稱中書科中書,是無是輕者之官。

秘書令:漢末曹操為魏王,初置秘書令,掌機要文書。曹丕即位后,改為中書監(jiān)和中書令。

等級與管理權限: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從之分,共十八級

丞相(輔佐皇帝的最高政務長官)

正一品——(文)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武)領侍衛(wèi)內(nèi)大臣。

從一品——(文)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總督、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將軍、都統(tǒng)、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統(tǒng),總兵。

從二品——(文)各省巡撫、內(nèi)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將。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參將。

從三品——(文)光祿寺卿、太仆寺卿、各省鹽運使。(武)游擊。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員。(武)都司。

從四品——(文)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jiān)祭酒、內(nèi)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武)城門領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隸州知州。(武)守備。

從五品——(文)鴻臚寺少卿、各道監(jiān)察御史、翰林院侍讀、各部員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總。

正六品——(文)國子監(jiān)司業(yè)、內(nèi)閣侍讀、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各省通判。(武)門千總、營千總。

從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直隸州州同、州同。(武)部千總。

正七品——(文)翰林院編修、各部院七品筆帖式、順天府學教授、訓導,京縣縣丞外縣縣長、各府學教授。(武)把總。

從七品——(文)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內(nèi)閣中書、國子監(jiān)博士、直隸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醫(yī)院御醫(yī)、各部院八品筆帖式、外府經(jīng)歷、外縣縣丞、州學正、縣教諭。(武)外委千總。

從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縣訓導。(武)委署驍騎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筆帖式、縣主薄。(武)外委把總。

從九品——(文)翰林院侍詔、邢部司獄、州吏目、巡檢。(武)額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縣典史、驛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226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