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語錄

5U文學(xué)網(wǎng) > 語錄 > 晚安語錄 > 古代文化常識高中語文積累必考,高中語文常識積累大全

古代文化常識高中語文積累必考,高中語文常識積累大全

| admin

高中必須掌握的古代文化常識有哪些?

高中必須掌握的古代文化常識有:

1.第一部詞典是:爾雅。

2.第一部大百科全書是:永樂大典。

3.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jīng)。

4.第一位女詩人是:蔡琰(文姬)。

5.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史記。

6.第一部文選:昭明文選。

7.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

8.第一部神話集:山海經(jīng)。

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

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說集:搜神記。

高考??嘉幕WR高頻考點有哪些?

高考??嘉幕WR高頻考點有如下:

1、提倡“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唐代詩人是:白居易。

2、先秦諸子散文主要以(議論)為主。

3、提出“不平則鳴”的是:韓愈。

4、范增這一人物出自:《史記·項羽本紀(jì)》。

5、開創(chuàng)我國文學(xué)中“悲秋”主題先河的作品是:宋玉的《九辯》。

6、《劍南詩稿》是陸游的作品集。

7、《一個和八個》的作者是郭小川。

8、《道德經(jīng)》屬于道家的作品。

9、《王貴與李香香》的作者是李季。

10、被后世尊為“亞圣”的是:孟子。

11、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屬于:志人小說。

12、我國古代第一部斷代史為:漢書。

13、與孟浩然同屬一派的詩人是:王維。

有哪些高中生該知道的古代文化常識

直接稱名01

大致有三種情況。

(1)自稱姓名或名,以示自謙,并表示對對方敬重。如《鴻門宴》:“不然,籍何以至此?”《醉翁亭記》:“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p>

(2)用于敘述或作傳。如《陳涉世家》:“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薄瓣悇?、吳廣皆次當(dāng)行,為屯長。”。

(3)稱所厭惡、輕視的人。如文天祥《指南錄后序》:“不幸呂師孟構(gòu)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

稱字02

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人稱字是出于禮貌和尊敬。如韓愈作有《柳子厚墓志銘》,子厚為柳宗元的字。

稱號03

號又叫別號、表號。名與字、號的根本區(qū)別是:名由父親或尊長取,字、號大多自己取。號一般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尊敬。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等等。

稱謚號04

古代帝、后及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跡評定一個稱號,這個稱號就叫謚號。起于周代,秦代廢,漢代復(fù)行,歷代相沿至清。如齊宣王的“宣”、漢武帝的“武”,諸葛亮的“忠武”、歐陽修的“文忠”等。此外又有私謚,為民間所加,始于漢代。如陶淵明謚“靖節(jié)”。

稱廟號、年號05

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立的名號,如某祖、某宗。始于商代,如太甲稱為“太宗”。西漢之初承襲此制,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古訓(xùn),新即位的皇帝為剛?cè)ナ赖幕实圩h立廟號(漢高祖并非廟號。劉邦廟號太祖,謚高皇帝,俗稱漢高帝、漢高祖)。此后歷代沿襲此制至清代滅亡。

年號是古代帝王為表示自己統(tǒng)治紀(jì)年而定的一種名號。始于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此后直至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每因祥瑞或重大事故而立號改元,有一帝改年號至十?dāng)?shù)次,一年之中數(shù)次改年號者。自明太祖朱元璋始,直至清末,除明英宗外,每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明英宗因土木之變,前后做了兩次皇帝,有兩個年號)。

歷代君王稱謂:夏、商稱名,如禹、啟、湯;自周至隋,多稱謚號,如周厲王、周幽王、秦穆公、燕昭王、漢武帝、隋文帝等;自唐至元,多稱廟號,如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等;自明至清,多稱年號,如永樂帝、康熙帝等。

稱齋名06

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楊萬里稱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稱姚惜抱、惜抱先生,蒲松齡稱聊齋先生,梁啟超稱飲冰室主人等。

稱籍貫07

如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柳宗元是河?xùn)|(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xùn)|;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亦為臨川人,被稱為湯臨川;清初學(xué)者顧炎武是江蘇昆山亭林鎮(zhèn)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清末有一副飽含譏刺的名聯(lián):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nóng)常熟世間荒。上聯(lián)“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lián)“常熟”指翁同龢(江蘇常熟人)。

稱郡望08

如韓愈為河陽(今河南孟州)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昌黎先生。

稱官名09

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

稱爵名10

如諸葛亮曾封武鄉(xiāng)侯,所以后人稱其為武侯;謝靈運襲封康樂公,世稱謝康樂;魏徵曾封鄭國公,故世稱魏鄭公;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因功封爵汾陽郡王,世稱郭汾陽;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司馬光曾封爵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明初劉基封爵誠意伯,人們遂以誠意伯相稱。

稱官地11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賈誼曾任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稱孔北海;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韋應(yīng)物曾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世稱賈長江,他的詩集就叫《長江集》。

兼稱12

如《游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鼻皟扇思娣Q籍貫、姓名及字,后兩人先寫與作者關(guān)系,再稱名和字。《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鼻皟扇思娣Q官職、字和姓,后一人稱字和姓。

謙稱13

(1)表示謙遜的態(tài)度,用于自稱。如: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xué)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nèi);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仆人,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等。

(3)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xué)等,表示自己是新學(xué)后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家”用于對別人稱自己的長輩或比自己年紀(jì)大的親屬,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來稱自己的晚輩或年齡小于自己的親屬,如舍侄、舍弟等。

(6)其他自謙詞有: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女子自稱妾;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

敬稱14

表示尊敬客氣的態(tài)度,也叫“尊稱”。

(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圣上、圣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dāng)乘車行天下,于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臺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對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2)對對方或?qū)Ψ接H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有時也用于稱第三方的親屬。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guān)的人或物,如尊上(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尊翁(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對方)、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于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對方)、賢郎(對方的兒子)、賢弟、賢侄。仁,表示愛重,應(yīng)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于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3)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稱地位高或年長的人。如先帝、先考或先父(已死的父親)、先慈或先妣(已死的母親)、先賢(已死的有才德的人)。稱謂前加“太”表示再長一輩,如太后、太爺。

(4)對尊長者和用

高中??脊糯幕WR有哪些?

高中必須掌握的古代文化常識有:

1、賈誼,世稱賈生,或賈長沙、賈太傅,洛陽(河南)人,西漢政治家、文學(xué)家。主要文學(xué)成就是政論文,有“疏”7篇,《新書》10卷58篇;代表作有《吊屈原賦》、《過秦論》、《鵬鳥賦》。明朝人輯有《賈長沙集》,是以他曾做過長沙王太傅命名的。

2、劉安,沛郡(江蘇)人,西漢思想家、文學(xué)家,漢高祖孫,襲父爵封為淮南王。集體編著《淮南鴻烈》,也叫《淮南子》。

3、司馬遷,字子長,夏陽(陜西)人,太史令司馬談之子。西漢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歷盡艱辛撰成《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4、《戰(zhàn)國策》

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xué)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又稱《國策》。由西漢劉向所整理編寫,共33篇,分為十二策。《國語》是第一部國別體史書。

5、東向

在中國古代,君臣議事于朝廷之上,是以向南的座位為尊的。但在賓主之間,一般以向東的座位為尊,其次是向南的座位,再其次是向北的座位,最末位是向西的座位,因此古人常常以請人東向坐來表示對人的尊敬。

22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