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

5U文學網(wǎng) > 實用文 > 教學資料 > 教案模板 > 物理教師教學設(shè)計特色

物理教師教學設(shè)計特色

| 發(fā)昌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對于物理的教學課堂,應(yīng)當在授課之前編寫好教案。那么,教案應(yīng)該怎么寫呢?下面是由小編給大家?guī)淼奈锢斫處熃虒W設(shè)計特色7篇,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物理教師教學設(shè)計特色篇1

一、情況分析

(一)教材分析:

高中前兩年已經(jīng)基本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學內(nèi)容,高三年級將進入全面的總復習階段,為了配合高三的總復習,學校統(tǒng)一訂購了由光明出版社編寫的《三維設(shè)計》作為高三復習教材,該書以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和高考考試大綱為指導,以20__年普通高考考試說明為依據(jù)編寫,作為本學年參考用,本學期擬定完成本書的第一至第十三章的第一輪復習。

(二)學情分析:

1、課堂情況:由于是高三年級,即將面臨著高考的選拔考試,大多數(shù)的學生對基礎(chǔ)知識的求知欲望比較強烈。所以課堂紀律比較好,都比較認真地聽課,自覺地與老師互動,完成教學任務(wù)。

2、對基礎(chǔ)知識的掌握:高三279、275為理科基礎(chǔ)班,雖然相對來說物理基礎(chǔ)較差,但學習能力有著較大的差異,根據(jù)前段時間的觀察和摸底,大多數(shù)的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不夠牢固,各章各節(jié)的知識點尚處于分立狀態(tài),不能很好地利用知識解決相應(yīng)的基本問題,所以對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有待地提高。

3、解題技能:利用物理知識解決有關(guān)綜合問題的能力很差,學生解決問題的技能還有待提高。

二、教學目標與任務(wù)

加強和利用知識點的復習,盡快幫助學生把各章分立的知識點建立成為網(wǎng)狀的狀態(tài),掌握物理思想的應(yīng)用物理知識解決相關(guān)問題的思維方法,進一步提高解決問題的技能。具體地說:

1、知識方面,應(yīng)達到熟練掌握每一個知識點的要求,即看到一個題目以后,題中包含了哪些知識點要一清二楚,不能模模糊糊,并且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也要清楚,

2、技能方面,主要是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到常規(guī)思維、逆向思維和發(fā)散思維相結(jié)合,同時,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基本的解題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速度。

3、情感與價值觀方面,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使學生在物理美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從而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三、方法與措施

1、面向全體,分類指導。從學生的全面素質(zhì)提高,對每一位學生負責的基本點出發(fā),根據(jù)各層次學生具體情況,制定恰當?shù)慕虒W目標,滿腔熱情地使每一位學生在高三階段都能得到發(fā)展和進步。

2、抓好基礎(chǔ),培養(yǎng)能力。認真學習新的課程標準與高考大綱,研究高考理綜能力測試中物理部分的試題難度和特點,使自復習教學更具有計對性,在教學中應(yīng)強調(diào)理解。掌握好基礎(chǔ)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同時,也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獨立形成物理情景或建立物理模型,獨立分析物理過程、獨立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3、研究教法、改進教學、教學相長。認真研究學生學習過程,掌握不同學生的學習主要障礙,在此基礎(chǔ)上制訂教學方案,要特別注意調(diào)動學習的積極性、盡可能把學生應(yīng)該自己完成的學習任務(wù)交給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精心設(shè)計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負擔。

四、教學時間安排

1~2周:物理必修(一)第一章《運動的描述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

3~4周: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相互作用》

5~6周: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牛頓運動定律》

7~8周:物理必修(二)第四章《曲線運動萬有引力與航天》

9~10周:物理必修(二)第五章《機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11~12周:選修3-1第六章《靜電場》

13~14周:選修3-1第七章《恒定電流》

15~16周:選修3-1第八章《磁場》

17~18周:選修3-2第九章《電磁感應(yīng)》

19~20周:選修3-2第十章《交變電流傳感器》

21~22周:選修3-5第十一章《動量》

物理教師教學設(shè)計特色篇2

一、指導思想

八年級下學期物理是整個初中物理的重點和難點所在,大多數(shù)學生學習起來感到十分吃力,如何把本學期的課程上好,讓學生學好就成為了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中心。我根據(jù)上學期的期末成績分析情景制定了工作計劃。

二、目標要求:

1、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實驗本事,自主學習的學習習慣。

2、更新教學觀念,鉆研教材教法,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

3、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尊重科學、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精神。

三、教材分析:

八年級物理下冊主要學習力學。本冊共分六章。第七章力第八章運動和力第九章壓強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機械第十二章簡單機械。每章的導入提起了學生對本章的興趣,每章的閱讀指導突出了本章的重難點。本書在每章安排了很多的探究性實驗,充分體現(xiàn)了探究性學習的新教學理念。

四、學生情景分析;

物理是一門實驗學科,一些基礎(chǔ)較好、思維靈活、理解性強、自學本事強的學生能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任務(wù)成績較好。另一些學生在不一樣方面不一樣層次上有很大的差距。有的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上課不專心聽講,不認真做筆記,課前沒預習,課后沒有按時復習,結(jié)果不能按時按量的獨立完成作業(yè);有的學生對物理這門學科沒有興趣,這方面女同學較多;還有的學生在學習本事、學習方法上不正確,死記硬背不利于學生在各方面的提高。針對以上各種情景教師要認真制定措施并督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提高自我的成績。

五、措施:

1、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分析學生不能學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構(gòu)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就無法構(gòu)成系統(tǒng)的物理知識結(jié)構(gòu),久而久之學生就失去了信心。所以,本學期開學起,就要很下功夫培養(yǎng)學生良好好的學習習慣。

2、培養(yǎng)學習物理的興趣。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有了興趣就能夠變苦學為樂學。其中多做趣味的物理實驗和多講物理科學故事必須程度上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平時教學語言要多變和適當增加幽默感,增強語言的感染力。

3、加大備課力度。備課備得好與否,直接關(guān)系到課堂教學的效果好不好,關(guān)系到學生能否學好那堂課教師所授知識。

4、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才能應(yīng)對復雜多變的新問題。

5、想法解決計算題丟分大的問題。

6、培養(yǎng)學生尊重科學、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精神。

物理教師教學設(shè)計特色篇3

教學目標

基本知識目標:

1、知道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在具體問題中能夠區(qū)分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決具體問題時能夠畫出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3、知道力的兩種不同的分類;

能力目標: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了解對某個力進行分析的線索和方法。

情感目標:

在講解這部分內(nèi)容時,要逐步深入,幫助學生在初中知識學習的基礎(chǔ)上,適應(yīng)高中物理的學習。

教學建議

一、基本知識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僅有大小還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點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圖示與力的示意圖:

3、要會從性質(zhì)和效果兩個方面區(qū)分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一)、對于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要準確把握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點:

1、力的物質(zhì)性(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圖示是本節(jié)的難點。

(三)、力的分類需要注意的是:

1、兩種分類;

2、性質(zhì)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質(zhì)可以不同。

教法建議:

一、關(guān)于講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議。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無法直接“看到”,只能通過力的效果間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況下,力的效果也很難用眼直接觀察到,只能憑我們?nèi)ビ^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認識力的存在。在講解時,可以讓學生注意身邊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對一些不易觀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辦法觀察到。

二、關(guān)于講解力的圖示的教法建議。

力的圖示是物理學中的一種語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學形象的對矢量進行表述,所以教學中要讓學生很快的熟悉用圖示的方法來表示物理的含義,并且能夠熟練的應(yīng)用。由于初始學習,對質(zhì)點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課堂上講解有關(guān)概念時,除了要求將作用點畫在力的實際作用點處,對于不確知力的作用點,可以用一個點代表物體,但不對學生說明“質(zhì)點”概念。

教學過程設(shè)計方案:

一、提問:什么是力?

教師通過對初中內(nèi)容復習、討論的基礎(chǔ)上,總結(jié)出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教師通過實驗演示:如用彈簧拉動鉤碼,或者拍打桌子等實驗現(xiàn)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導學生總結(jié)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礎(chǔ)上指出力不能離開物體而獨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質(zhì)性。

提問:下列實例,哪個物體對哪個物體施加了力?

(1)、馬拉車,馬對車的拉力。

(2)、桌子對課本的支持力。

總結(jié)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體就有受力物體,有力作用,同時出現(xiàn)兩個物體。

強調(diào):在研究物體受力時,有時不一定指明施力物體,但施力物體一定存在。

二、提問、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來測量?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什么?

教師總結(jié):力的測量:力的測量用測力計。實驗室里常用彈簧秤來測量力的大小。

力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符號:N。

三、提問:僅僅用力的大小,能否確定一個力:

演示壓縮、拉伸彈簧,演示推門的動作。主要引導學生說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礎(chǔ)上,讓學生體會并得出力的三要素來。

教師總結(jié):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四、提問:如何表示力?

先由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然后教師小結(jié)。

力的表示: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力的圖示:用一條有標度的有向線段表示力的大小,箭頭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線段起點表示力的作用點。

講解例題:用20N的推力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體向右勻速運動。用力的圖示表示出推力。

教師邊畫邊講解。注意說明:

1、選擇不同標度(單位),力的圖示線段的長短可以不同;

2、標度的選取要利于作圖

通過作圖練習、教師指導讓學生掌握力的圖示作圖規(guī)范。

力的示意圖:用一條無標度的有向線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讓學生體會力的示意圖與力的圖示的不同。

五、力的作用效果:

回憶初中的知識,提問: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體發(fā)生形變;使物體運動狀態(tài)改變。

六、力的分類:

教師總結(jié)力的分類,強調(diào)高中階段按照力的性質(zhì)劃分,在力學范圍內(nèi)常見的力有重力、彈力、摩擦力。

按性質(zhì)命名的力: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力、磁力等等;

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壓力、動力、阻力、支持力、壓力等等;

在力學范圍內(nèi),按力的性質(zhì)劃分的常見的力有:重力、彈力、摩擦力。

探究活動

測定患者的血沉。在醫(yī)學上有助于醫(yī)生對病情作出判斷。設(shè)血液是由紅血球和血漿組成的懸浮液。將此懸浮液放進豎直放置的血沉管內(nèi),紅血球就會在血漿中勻速下沉,其下沉速率稱為血沉。某人的血沉v的值大約是10mm/h。如果把紅血球近似看作是半徑為R的小球,且認為它在血漿中下沉時所受的黏滯阻力為。在室溫下Pa·s。已知血漿的密度,紅血球的密度。試由以上數(shù)據(jù)估算紅血球半徑的大小。

答案:m。

物理教師教學設(shè)計特色篇4

(一)教材

人教版九年義務(wù)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要求:

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理解浮力產(chǎn)生的原因。

3.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

4.會用彈簧測力計測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

(三)教具

演示實驗器材:正方形木塊、乒乓球、玻璃水槽、水,鐵塊、小藥瓶、注射器,細砂。

學生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石塊、細線、燒杯、水和酒精。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船可以浮在水面,潛水艇能潛入水下航行,節(jié)日放飛的氣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魚可以輕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動等等是一些有關(guān)浮力的問題。從本節(jié)起學習新的一章“浮力”。

板書:“第十二章 浮 力

一、浮力”

二、進行新課: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實驗:放入水中的木塊放手后,木塊從水里浮上來,最后浮在水面上靜止不動。

提問:在水里浮上來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塊受幾個力的作用?施力物體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學生回答后小結(jié):從水里浮上來的木塊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體是地球。還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體是水。上浮過程中木塊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塊浮在水面靜止不動時,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和豎直向上的浮力。木塊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靜止狀態(tài)。可見,從水里浮上來的物體和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都受到浮力。

(2)演示實驗:把石塊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塊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問:下沉的石塊受浮力作用嗎?

教師指出,為研究這個問題,同學們分組完成課本12-2的實驗。(兩人一組進行實驗)

要求:①明確實驗?zāi)康氖桥袛嘟]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塊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塊要用細線拴牢。讀取石塊浸沒在水中彈簧秤的讀數(shù)時,石塊不要觸及杯底或杯壁。

學生實驗時,教師巡回指導。

實驗完畢,組織討論,教師總結(jié)。

①掛在彈簧秤上的石塊在空氣中靜止不動,受幾個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體是什么?這幾個力的關(guān)系是怎樣的?說出石塊在空氣中重多少牛。

小結(jié):石塊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和豎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體是細線。二力的關(guān)系是彼此平衡。此時彈簧秤的示數(shù)就是石塊所受的重力。

②掛在彈簧秤上的石塊浸沒在水中的讀數(shù)是多少牛?此時,浸沒在水中的靜止石塊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體是多少?這幾個力的關(guān)系如何?兩次彈簧秤的讀數(shù)之差說明了什么?

小結(jié):石塊此時受到三個力的作用,一個是豎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體是地球;一個是豎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體細線;另一個是豎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體是水。石塊靜止不動說明:石塊受到的重力=石塊受到的拉力+石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石塊浸沒在水中時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時彈簧秤的讀數(shù)。所以石塊受到的重力=石塊在水中秤的讀數(shù)+浮力。彈簧秤兩次讀數(shù)的差就是浸沒在水中的石塊受到的浮力。浮力=石塊重-石塊在水中秤的讀數(shù)(也可叫做石塊在水中時的視重)。以上實驗,說明浸入水中的石塊也受到浮力。

教師總結(jié)講解時,邊講邊畫出石塊受力分析圖。

總結(jié)、板書:

1.什么是浮力

(1)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液體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一切浸在液體里的物體都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

(3)浮力=物體重-物體在液體中的彈簧秤讀數(shù)。F浮=G-F'

2.浮力產(chǎn)生的原因

(1)提問:浸沒在水中的正方形木塊,放手后豎直向上浮,它為什么不向左或向右,向前或向后運動?

復習液體內(nèi)部壓強的特點,啟發(fā)學生答出:立方體木塊浸沒在水中,左右兩個側(cè)面和前后兩個側(cè)面相對應(yīng)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對它們的壓強相等。因而它的左右兩側(cè)面和前后兩側(cè)面,受到的壓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木塊不向前后、左右運動。以上講解可結(jié)合圖12-2進行。

(2)提問:浸沒在水中的立方體(木塊)上下表面所受水的壓強是否相等?哪個大?為什么?立方體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如何計算?是否相等?哪個大?為什么?

啟發(fā)學生回答,教師總結(jié)并結(jié)合畫圖講解。說明浸沒在水中的立方體,由于上表面跟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們受到水的壓強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強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壓強。上下表面面積相等,所以下表面受到水的豎直向上的壓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豎直向下的壓力(見圖12-2)。上下表面的壓力差就是浮力。

板書:“2.浮力產(chǎn)生的原因

(1)液體對物體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就是液體對物體的浮力

即F浮=F'-F。

(2)物體在氣體中也受到浮力?!?/p>

物體在氣體中也受到浮力,可啟發(fā)學生舉例答出。

3.物體的浮沉

提問:既然一切浸入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浮力,為什么物體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有的還可停留在液體中的任何地方?

演示:提示同學觀察物體在水中運動情況。

把鐵塊浸沒在水中,放手后鐵塊下沉。

把木塊浸沒在水中,放手后木塊上浮。

把裝有少量水并用膠蓋蓋嚴的小瓶(可用裝青霉素的小藥瓶,用注射器仔細調(diào)整瓶內(nèi)水量或調(diào)整裝入的細砂,直至可懸浮在水中為止)浸沒在水中,放手后小瓶可懸浮在水中。

學生討論:浸沒在水中下沉的鐵塊、上浮的木塊、懸浮的小瓶各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大小關(guān)系如何?說明力的方向。

教師結(jié)合實驗,邊講邊畫出浸沒在水中下沉的鐵塊、上浮的木塊和懸浮的小瓶受力分析示意圖,總結(jié)出浮沉條件。

讓學生觀察實驗:浸沒在水中的木塊放手后上浮,最后浮出水面,漂在水面不動。教師指出,木塊漂在水面上時,只有一部分浸入水中,叫做漂浮。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塊受幾個力的作用?它們的關(guān)系如何?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jié)物體的浮沉條件并板書:

板書:“3.物體的浮沉

(4)漂浮:F浮=G——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

教師說明:

(1)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jié)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jié)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2)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靜止不動。但漂浮是物體在液面的平衡狀態(tài),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nèi)部的平衡狀態(tài),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

(3)完成課本圖12-3中的填空題。

1.什么是壓力

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板書)

上述的例子中,靜止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等于物體的重力,但是不是所有靜止在接觸面上的物體對接觸

面的壓力都等于物體的重力?請同學觀察一個實驗.

觀察實驗用兩塊木塊支起一只鋼板尺(在鋼板尺兩端支起),以下內(nèi)容邊演示邊講述.

(1)用手指輕壓鋼板尺中央,鋼板尺會彎曲變形,用力越大彎曲形變越大,用力越小彎曲形變越小,可以用形變大小來判斷鋼板尺受壓力的大?。?/p>

(2)將一長方體金屬塊置于兩端支起水平放置的鋼板尺中央,鋼板尺發(fā)生彎曲形變,表示它受到一個壓力,這個壓力是多大呢?(請學生回答:等于金屬塊重力)

(3)將鋼板尺一端高度不變,另一端抬起(為使金屬塊不下滑,可以用兩面膠把金屬塊粘在鋼板尺上)請學生觀察鋼板尺彎曲形變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這里請學生回答;鋼板尺彎曲形變變小,說明它受的壓力變?。?/p>

(4)如果繼續(xù)抬高鋼板尺一端,會看到形變繼續(xù)變小,表明壓力變?。?/p>

這個實驗表明,自由的靜止在斜面上的物體對斜面的壓力小于物體的重力.

如果我們將圖釘投入墻內(nèi),這時圖釘對墻面的壓力方向如何?圖釘重力的方向如何?

圖釘對墻的壓力方向垂直于墻面,圖釘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這時圖釘對墻的壓力來自哪兒?這個力與圖釘重力有沒有關(guān)系?

這個力來自拇指對圖釘?shù)淖饔昧?,與圖釘?shù)闹亓o關(guān).

通過以上實驗及事例分析可以知道,壓力有時等于物體重力,有時與物體重力有關(guān)但數(shù)值上不相等,有時與重力無關(guān).

2.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效果越明顯,當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效果越明顯.

(板書)

為了研究壓力產(chǎn)生的效果,我們?nèi)挝幻娣e上受到的壓力進行比較,這就是壓強.

3.什么是壓強

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板書)

三、布置作業(yè)

1.完成本節(jié)課文練習1~5題。

2.思考題:本節(jié)后面的“想想議議”。

物理教師教學設(shè)計特色篇5

教學目標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產(chǎn)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guān)。

3.知道摩擦的利與弊。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應(yīng)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設(shè)計探究實驗。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推桌子前進時很費力,為什么?

(二)新課學習

實驗:學生將手掌放在桌面滑動,腳在地板上來回擦動等。我們的手、腳運動受到阻礙的現(xiàn)象叫摩擦現(xiàn)象,這種阻礙物體運動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產(chǎn)生的條件:

兩物體要相互接觸,摩擦力只能發(fā)生在接觸面上;

兩物體要發(fā)生或已經(jīng)發(fā)生相對運動

兩物體之間要有壓力。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guān)

你認為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guān)?請同學大膽猜想。

猜想一:與壓力大小有關(guān)(可能有同學會提出與重力有關(guān),可舉把黑板擦壓到黑板上所受摩擦力與重力無關(guān)來引導學生找到壓力影響摩擦)

猜想二: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guān)

猜想三:與接觸面積大小有關(guān)

猜想四:與運動速度有關(guān)

針對學生的猜想設(shè)計實驗并進行驗證得出結(jié)論

3.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

例:人走路

a.哪里存在摩擦?

b.想象:如果沒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樣子?

c.鞋底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紋?

例:汽車在冰面上打滑

a.汽車出現(xiàn)了什么情況?為什么?

b.怎樣解決?(撒鹽、木屑、煤渣等)

c.輪胎上為什么有紋?

例:滑雪比賽

a.滑雪時板與雪間的摩擦有害還是有益?

b.怎樣減小摩擦力?

摩擦有時有利,有時有害。因此有時我們要增大摩擦,有時又要想辦法減小摩擦。從理論上看該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減小摩擦力。

4.研究自行車上的摩擦。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對自行車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比一比,賽一賽,看那一組知道的最多。(從教室外搬進一輛自行車)。

5.知識的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嗎?介紹水翼船、氣墊船、磁懸浮列車。

課后小結(jié)

摩擦力產(chǎn)生的條件:

(1)兩物體要相互接觸,摩擦力只能發(fā)生在接觸面上;

(2)兩物體要發(fā)生或已經(jīng)發(fā)生相對位移;

(3)兩物體之間要有壓力。

物理教師教學設(shè)計特色篇6

一、理想實驗的魅力

讓學生自主設(shè)計實驗,分別研究:

1、力推物動,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結(jié)論: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既然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剛才的實驗為什么會出現(xiàn)兩種現(xiàn)象呢?矛盾出現(xiàn)在哪里?下面我們看一個實驗。

伽利略理想實驗

教師指導學生達到以下效果:

1、 對稱斜面,無摩擦小球滾到等高;

2、 減小另一些面傾角,小球要滾到等高,滾動距離更遠。

3、 把另一側(cè)放平,小球要運動到等高,就會一 學生思考操作,教師演示實驗。

思考

學生實驗

自主探究

激發(fā)學生求知欲

培養(yǎng)學生實驗?zāi)芰?/p>

直運動下去。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找出:

1. 伽利略的觀點;

2. 笛卡爾的補充和完善;

3. 牛頓第一定律。

多媒體演示三人的觀點,并總結(jié)牛頓第一定律更全面,更完善。

二、牛頓物理學的基石—慣性定律

牛一從哪幾個方面闡述力與運動的關(guān)系?

教師進一步總結(jié):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設(shè)疑:牛頓第一定律能否用實驗驗證?

三、慣性與質(zhì)量

指導學生:當有力迫使物體改變原有狀態(tài)時,它就會有抵抗運動狀態(tài)改變的“本領(lǐng)”,這個本領(lǐng)與什么有關(guān)?

結(jié)論:慣性大小與質(zhì)量有關(guān),質(zhì)量大的物體慣性大,質(zhì)量小的物體慣性小。

學生回答問題,并總結(jié)結(jié)論。

學生回答:不受力時,物體靜止或勻速;受力時運動狀態(tài)改變。

結(jié)論:不能,因為不受力的物體不存在。

學生舉例分析:百米運動員,體重大的較難停下來。

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主動學習。

讓學生意識到牛頓第一定律雖然描述的是一種理想化狀態(tài),但它卻正確的揭示了自然規(guī)律。

小結(jié)

本節(jié)課是通過實驗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并通過實例分析讓學生理解質(zhì)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實現(xiàn)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度。

物理教師教學設(shè)計特色篇7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了解什么是彈力;

(2) 知道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3) 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4)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經(jīng)歷實驗分析過程。

3.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的道理。

【教學重點】

力的測量原理。

【教學難點】

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設(shè)計 學生活動設(shè)計

一、彈力 老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跳水,蹦床,蹦極,射箭 …… 學生觀察實驗,對彈力有了初步認識。

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

(1)鋼尺壓彎反彈;

(2)拉伸或壓縮彈簧。 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對彈力進一步了解。

老師引導學生得出彈力概念。

回憶力的作用效果,悟出發(fā)生形變的物體會對施力物體產(chǎn)生作用力,即彈力。

二、測力計及其使用 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 學生實驗:拉伸彈簧,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長。

說明彈簧測力計原理:在一定范圍內(nèi),受到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 學生知道彈簧測力計原理。

投影儀展示彈簧測力計,請學生觀察,介紹彈簧測力計結(jié)構(gòu):

(1)最大刻度的意義;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調(diào)整。 學生了解彈簧測力計結(jié)構(gòu)。

投影儀展示各種彈簧測力計。

老師講解如何使用彈簧測力計及其注意事項:

(1)如何調(diào)零;

(2)測量范圍;

(3)測量方法(伸長方向與測量方向一致,彈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并對學生進行指導,糾正。 學生實驗:

用彈簧測力計測鉤碼重量;

用彈簧測力計測自己的一根頭發(fā)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與同學進行比較。

三、實驗探究 老師用多媒體展示拔河,牛拉車 …… 等圖片;

提問:以上兩邊的力相等嗎? 學生觀察錄像,思考。

引導學生做教材25頁圖8-3-8實驗并填空。

學生做書上實驗,補全結(jié)論。

引導學生對拔河、牛拉車進行分析。 學生分析討論總結(jié):只要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了力,受力物體反過來也肯定會給施力物體一個力。這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條直線上。

四、課堂小結(jié) 通過多媒體展示,老師講解,以及學生自己動手試驗,使學生知道了什么是彈力,掌握了彈簧測力計的原理以及用法;通過實驗探究對相互作用力的關(guān)系有一定了解。

五、課堂作業(yè) 課后發(fā)展空間中的練習

【實踐活動】

課后“發(fā)展空間”中的自制橡皮筋測力計。

【教學反饋】

本節(jié)教學活動應(yīng)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的過程。在參與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己動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觀察中思考、學習。

207330